议题二】“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

作者: 时间:2018-04-20 点击数:

议题二

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的传播
主持人:刘   成
南京大学和平学研究所所长、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

下午 14:30-15:50
发言人及题目(每人6分钟,10位代表发言)

唐海军   中联部研究室副局级参赞
对中国人权话语国际传播的相关看法

常  健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人权理论体系的话语表达及其交流影响力

宋佳宁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讲师、博士
发展权与中国人权话语的传播——以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视角

刘蓉蓉   新华社对外部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破解西方“魔咒”,将发展理念转化为人权话语

卜  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人权话语的建构与跨文化传播

朱博英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欧拉美地区广播中心主任
人权外宣报道及其舆论引导

张  毅   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主任
讲好中国的人权故事

宁曙光   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专项舆情研究室主任
国际涉华人权舆论环境与人权对外传播策略

邓小松   五洲传播中心网络融媒体中心编辑部主任
新时代人权话语体系的融媒体传播

李  累   四川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中国培育人权话语权应注重遵循和运用传播规律

评议人:(8分钟)

赵永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自由讨论(10分钟)

发言内容一览
主持人


代表发言

第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为我树立人权自信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二十多年祖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各个方面进步所带来的转变,现在的世界大势,完全有利于中华民族崛起,有利于更好地宣传人权。第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依然是进行国际人权宣传的一个巨大障碍和重要因素。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限制我们在人权的国际传播当中的重要因素,制约我们的话语构建,包括我们传播的效果。第三,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传播应该分阶段、有过渡,要有定力,有耐心,要打好基础,这个基础是发展中国。要突出重点,这个重点是西方国家。当下中国人权国际传播的对口线还是“借船出海”。

人权话语体系从三个角度讲,首先是人权的内容体系,包括理论体系、政策体系、法律体系,以及这些体系合成一起构成的体系一致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论体系。在人权理论研究方面,我们研究规范理论比较多,但是研究科学理论比较少。人权研究除了法学、伦理学之外,还应该有人权社会学、人权政治学的研究。二是在人权话语选择方面,一个话语要能够被对方所理解,要求满足很多条件,比如真诚性,话语方式的正确性。如何既能够保其交流的公共性,同时还能够突破既有话语权利的制约,是我们面临的困境。三是怎么使话语表达能够有影响力。从解释学循环来说,影响力不是把我的主张强加给你,它应该是领域的融合,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形成和而不同的共同领域并不断扩展。

中国政府已开始将发展权或者相应的理论纳入到整个对外援助的领域当中。在整个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国都是采取非常主动和积极的方式,把以发展权为特点的中国特色人权话语,或者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采取润物细无声,或者采取这种方式往外传播。具体操作方面,从早期单独的国与国之间,或者项目与项目之间的援助,变成了一个比较有框架的,或者是提出顶层设计类型的,或者是高屋建瓴的合作性构想,都体现出了发展中国家或者中国在表达中国的声音,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框架之下,代表发展中国家提出发展中国家对自身的发展权或生存权的明确关切,或者这些方面的需求等等。

在当前政治权利话语较难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对外传播人权话语面临着对外讲什么样的人权故事,对外怎样讲人权故事,和对谁讲我们的人权故事的问题。重点思考的几个问题:一是现在我们的人权故事的主线和纲领是什么?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纲领、底线和灵魂,构建人权话语体系。我们要在对外传播中要尽力打造价值话语体系的契合点,寻找不同的政治制度、文明文化和话语体系之间的契合点。二是要积极探索推出人权话语的最新表达。我们可围绕“人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协调发展人权”,“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等这一系列人权概念集中攻关,提出新的表述。三是建立人权话语攻关的“专家会诊”团队。团队组成人员不仅要包括人权专家、司法界专家,还要包括传播学家、文化学家、媒体从业者,甚至还包括语言学家。

人权的实现不仅有法律制定等国家层面的努力,不仅有顶层设计,特别是注意不要脱离实际的顶层设计,还要有公众的广泛参与。人权问题从哪里来,如何建构中国自己的人权议题,是建构话语的起点。公众对人权的普遍理解并采取相应行动,才能保障人权的真正实现。提出“人权话语”是因为话语具有说明、组织和建构社会的力量,但这种话语需要传播才能发挥其作用。无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都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对内传播人权,我们面临着诸多来自封建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挑战。对外传播人权,我们面临着冷战思维模式以及对中国发展存有刻板印象的挑战。跨文化传播不是简单地在两种文化中“沟通”,而是一种话语政治实践,即在世界不平等的政治经济体系中,面对各种话语实践,通过建构人权话语和普及人权教育,寻求世界范围内以及中国国内的社会正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人权内涵,为我们更好的开展人权外宣工作提供了强大的人权理论支持。我们面对西方人权个案出现的时候,完全可以加大解读力度,从争夺人权话语权的角度驳斥,及人权价值观存在的二元悖论,把西方从神坛上拉下来。我们国内的主流媒体在人权报道方面、挖掘方面、角度方面的意识在增加,质量在提高,影响在扩大。在人权个案报道中,有重要的两点:一是要客观全面的用对象国家的母语讲述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二是遵守外宣口径。要讲好中国新时代故事,在日常报道中要及时捕捉美国、西方国家发生的人权个案情况。

人权话语体系敌强我弱,西强东弱,这里面有这么几个逻辑:一是客观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斗争。二是西方在人权理论、话语构建方方面面动手早、起步早,占据主动位置,包括我们一系列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也都是从西方学习借鉴而来。三是在各个领域,话语体系都存在着西强我弱的现象。我们构建话语体系,讲好新时代的中国人权故事,要坚定地坚持四个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讲好新时代的人权故事,一是要把握四个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制度、文化、格局的基础。二是着重把握四个内容,发展成就、主张、理念、制度。三是创新表达,用好四种形态,新闻传播、文化传播、理论传播、公益传播。

关于国际涉华人权舆论环境,一是充满误解、偏见和抹黑;二是近年来出现一些新变化。西方媒体如何塑造我们的形象,怎么对我们进行攻击?首先,他们报什么事,报道什么内容?应该说西方媒体涉华人权的报道内容大部分都是属于政治性的,最主要的、最经常出现的是关于所谓的维权人士。另外,将人权话题和涉藏、涉疆联系在一起。以政治性议题为主,以负面报道偏多。二是谁来报,信息源是谁,谁来讲这些事?这里面充斥着大量内容的是一些境外国际组织、西方政府机构的报告。这些国际组织大部分都属于反华组织,如大赦国际、自由之家等。美国国会有关中国的委员会也会发布一些报告。三是谁来讲?主要是西方人士在讲,通过两种手段,一种是先声夺人,另一种是不断强化。

内容为王和平台再造。
融媒体时代加强人权话语体系的融媒体传播,我们觉得有两点:一是以内容为王。内容为王,加强议程设置,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人权方面的工作,围绕美国的人权枪支案例进行了一系列纪录片,还有内容方面的报道。2018年将对四十年的人权进行专题方面的制作。二是平台建设。2017年,有中文和英文的,一网两端,还有脸书和推特。中国人权网英文手机版今天正式发布,以此顺应世界移动端的发展趋势。接下来还进行了四库建设,人权专家库、人权图片库、西方人权案例库和人权故事库的建设。

我们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就要掌握主动权,掌握主动就权不能留死角。对于不同的意见也要正面对待,不能因为“不值一驳”,就予以忽略。画国画留白是为了让人想象,可我们在宣传之时留了白,就把想象的空间给了别人,而我们自己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未充分表达出来。这些年来很多的公共舆论事件反复地表明,留白的效果很差,不留白,自己主动说,效果才好。除传播规律外,还有政府信息公开的问题。信息公开的立法有很多涉及人权领域外宣的重要内容,包括发展权问题。我们要自己塑造中国形象,不要任由他人来塑造。

评议

怎么讲好故事,怎么讲一个好的故事?三个基本原则:内容可信、价值可取、自我调整。首先,怎么做到内容可信?新闻媒体在进行人权报道时,要注意我们讲人权故事不能一味只谈成就,不谈教训和不足。讲好中国的人权故事既要有宏大的叙事,也要有微观的叙事,既要讲历史的故事,也要讲好现今中国当代的故事。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更加关注当下的现实,现实社会中的人权的故事。其次,在价值观方面,进行人权报道的时候,应该找到符合不同文化间的最大公约数。应该避免像西方在他们的人权宣传中所过分强调的要达到一种“普通一致”和“二元对立”的思维,要遵循 “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具体策略方面,在人权报道时需要自我调整来适应对方,力图使我们的故事深入人心。首先在说话的方式上,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方式来讲对方想知道的中国的人权故事,一定要做一个跨文化的调整、跨文化的适应,用对方习惯的语言方式来讲中国的人权故事。在报道风格方面不要进行吵架式的、对着干的方式,要更多地采取和风细雨的方式展开我们的说明,这样会更好。
新闻媒体所起的作用是要讲好中国的人权故事。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实践方面要做好,做好才能讲好;理论层面要研究透,研究好才能够把中国的故事讲清楚、讲明白。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媒体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传播效果逐渐在改善,但任重道远。
构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应从三个方面来构建:首先是政府层面,要制定适合中国特色的人权政策和实践落实。二是理论层面,要从各个学科角度去研究中国的人权问题,不只是法学界,还要政治学、社会学,甚至经济学,做综合的多学科研究,搭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三是媒体如何说的问题。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64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