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UG定期研讨会: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权观察

作者: 时间:2025-04-12 点击数: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权观察

Human Rights Obser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2025年3月10日,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HRUG召开定期研讨会,主题聚焦中国经济现状及其转型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影响与人权议题。本次会议由德国经济学家、国际物流专家乌韦·贝伦斯主讲,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学院政策分析家Joe Finnerty主持。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政治学Mehmet Okyayuz教授、安卡拉社会科学大学政治学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助理Batuhan Parmaksiz、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Peter Herrmann教授、黎娟副教授等学者参与了此次讨论。

Peter Herrmann介绍指出,乌韦·贝伦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人权专家,其职业生涯始于海运经济学领域,曾在中国和印度从事铁路与海运相关工作,并于1990年在中国设立代表处,随后创办合资企业;2000年起将业务拓展至印度。常年穿梭于欧亚的职业经历,使他对经济发展和人权保障之间对复杂关系具有独特对理解与观察视角。

乌韦·贝伦斯以“中国经济现状与转型”为核心,首先驳斥了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经济崩溃”的论调。他指出,2024年中国GDP增长率为5%,2025年目标亦维持该水平。尽管经济增速相较以往放缓,但这正是由基础设施驱动、低附加值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技术创新转型所带来的结构性调整。他特别提及中国早在2015年便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其目的是提升生产率,实现从“世界工厂”向“创新工厂”的跃升。

他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多重挑战。内部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以及对煤炭资源的持续依赖;外部因素则涉及中美贸易战带来的技术禁运,特别是高端芯片、高科技设备和生物技术的出口限制。乌韦·贝伦斯指出,美国当前已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而非竞争者,迫使中国加速推进半导体、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核心领域的自主研发。

在全球格局逐步多极化的背景下,他观察到中国正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在东南亚和非洲,形成新的贸易增长极。这一趋势也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新动力,拓展了国际发展合作的空间。

转入具体民生议题,他重点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的演变。并援引习近平总书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表述,指出过去房地产行业存在开发商囤地、过度建设等问题,导致供需失衡与空置现象。为此,政府正通过多项措施稳定市场,包括严控房价、引导国企收购未完工楼盘,以及调整土地财政依赖的税收体系等措施,恢复民众信心。他特别指出,对于因开发商破产造成损失的购房者,政府正推动地方财政优先保障购房者权益,而非简单救助开发企业,这一政策导向凸显出公共政策日益重视公民的居住权保障。

在就业问题上,他指出,城市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超过15%,但这一问题呈现出地域性差异。在中西部乡镇,青年群体依然展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他认为,不应将“一线城市躺平现象”视为普遍趋势,并强调政府正通过教育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项目为青年就业提供新的路径。整体而言,这是转型时期的阶段性阵痛,而非长期困境。

在社会保障与户籍制度改革方面,他介绍了正在推进的“就地落户”试点,旨在让农民工及其家庭在城市获得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他认为,尽管这一改革虽需时日,但方向明确,已初见成效。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率目标也从60%提升至70%,政策重心正在向中小城市和县域倾斜,如重庆、贵州等地的二三线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显示出城乡融合的现实趋势。

乌韦·贝伦斯在总结中指出,中国经济正经历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增长的深层转变,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但政府已正视问题,并在制度与政策上积极回应。他基于自身30余年在中国的实践经验表示:“只要问题被承认,解决方案就会随之而来。”

本次研讨会通过乌韦·贝伦斯的独特视角,勾勒出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与人权相关的多个维度,涵盖居住权、就业权与社会保障等议题。与会学者对该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提问,进一步促进了与会者对中国发展模式及其人权路径的深入思考与探究。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64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