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0日,“学者在应对当代社会挑战中应扮演何种角色”主题会议在线上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指导,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Peter Herrmann教授、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黎娟副教授和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政治学Mehmet Okyayuz 教授共同发起的系列学术会议的第一个主题会议。会议由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学院政策分析家Joe Finnerty主持,Peter Herrmann教授、Mehmet Okyayuz教授和黎娟副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中心十余名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Peter Hermann教授认为在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上,学者可以从自身的功能和角色出发加以讨论和解决。随着自然环境越来越被重视、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挑战越来越多,人类应当思考自己的站位、权利以及和其他行为者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将人类置于中心的人权讨论是在否定他人的权利、自然的权利以及动物的权利。这种人权讨论有其历史局限性,对人类的定义似乎越来越窄。应向达芬奇的雕像作品中所体现的“人与周围的一切联系在一起”一样,不要缩小人类的定义,而是找到另一种方法来扩大它。这意味着扩展人权的现有观点,加强人类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将人权再次普遍化,从而克服资本主义对生产的技术异化。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的问题仍需进一步讨论。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Peter Herrmann教授发言
Mehmet Okyayuz教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科学家应承担与人权议题相关的社会责任的原因。社会内部矛盾与冲突加剧了社会分化的程度。科学越是社会化,其在历史进程中将会狭隘地停滞在纯粹思维的逻辑体系之中。这意味着人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上述背景下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科学。科学学科间的界限正在消除。科学的同一性应得到全面的一般知识的补充,如人权主题的研究成果。科学发展不能规避社会责任,如不能将个人与社会危机、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分开。团结、责任、社会、个人利益是新的人权话语理论和实践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政治学Mehmet Okyayuz 教授发言
黎娟副教授认为科学家不仅应在后疫情时代扮演知识分子和专家的角色,还应承担起与当代读者 “对话 ”的责任,为他们提供与当代问题和议题产生共鸣的见解,同时呼吁科学家在关注当代问题时发展和传播常识性知识。她指出,疫情引发社会裂痕,导致人们观念分裂。数字媒体在日常使用中的中心地位加剧了 “信息茧房”,这意味着人们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飞地中,偏离了对科学甚至常识性知识的接受。更糟糕的是,网上假新闻和错误信息的泛滥产生了误解,会强化人们已有的不信任感。在这种背景下,社交媒体上两极分化的看法或信念并不少见。具体来说,一些网络评论是基于情绪宣泄而发布,往往忽视甚至违背常识。此时此刻,科学家是帮助人们了解现实世界,发展常识性知识的最适格主体。科学家也有责任这样做。最后,黎娟副教授以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为例,表示罗翔教授通过创造性的故事讲述和无厘头的幽默方式将刑法变得栩栩如生。科学家应当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公众了解当今世界、消除偏见和澄清认知误区。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黎娟副教授发言
最后,会议主持人Joe Finnerty作总结发言并向三位发言人致以诚挚谢意。
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应用社会研究学院政策分析家Joe Finnerty作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