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4日,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视觉中国/供图
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争取人权、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而不懈奋斗,通过把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关切人民愿望、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人权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要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权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基本人权的新路,其科学性的理论内涵、人民性的立场观点和体系化的话语表达,为新时代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人类人权文明形态和人权保障事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了东方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权发展道路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新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是资产阶级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西方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由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促进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理念背后蕴含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人人享有人权”的当代中国人权观,其不仅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权观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权保障的普遍性,更彰显了对全体中国人民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呵护。中国式现代化人权发展道路的开辟、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和我国人权事业发展中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是人权事业的建设者和根本依靠力量。面对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不懈追求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人权主体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我国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胜利就是最有力的佐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合作一心共同努力,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如期打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战,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中国通过建立贫困人口数据库、开展精准识别和帮扶,使所有贫困人口都感受到国家的帮助,在全球仍有7亿左右极端贫困人口、多国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这是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
2023年11月7日,四川广安,“社保蓝”志愿服务小分队在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使用“安易办”平台
帮助参保群众办理个人权益记录查询打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事项。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权之路始终以全体中国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权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普惠性人权。中国通过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权益的平等保障和特殊保护,旨在推动全体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促进亿万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机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人权发展道路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
民生小事,也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为民造福是立觉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才是最大的人权。生存与发展是人之本能,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权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和中国式人权发展道路的真谛与奥秘。
生存权与发展权紧密相连。一方面,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是处于首要地位的权利,没有基本的物质资料保障,人类便无法生存,其他一切权利也均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是贫穷,而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总钥匙和根本途径,是保障生存的必要条件。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生存权利的有效保障、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是享有和发展其他人权的前提和基础,坚持把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要位置,不断促进各项人权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根据人民需要和自身国情作出的科学決策,是实现中国人民人权梦想的不二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权发展道路始终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坚持守住“民生”底线,以让人民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为基本追求,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人权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念、道路、制度落实到具体的民生工作中。
2021年2月27日,重庆市綦江区扶欢镇小卷洞村,63岁的脱贫户曾文正高兴地捧起刚冒出土的辣椒幼苗。视觉中国/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权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存发展利益入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增进就业、减税、社会保障、教育等民生福祉。如2023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7.6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一次性安排专项转移支付5000亿元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安排1567亿元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640元….…中国强调通过增加民生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优化公共服务等手段,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保障人民“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等权利。
2021年10月19日,在杭州淳安县界首乡施家坪农民搬迁集聚区,相关农业产业园正同步建设,
以满足农民迁入新居后的就业需求。视觉中国/供图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权发展理论与道路坚持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以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民生建设中推进尊重和保障人权事业的深入发展。
中国式人权发展道路贯彻“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应当且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共同进步的现代化,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创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的基本路径。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和与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共同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的两个重要维度。
2023年5月18日,新疆和田津南新村,幼儿园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自2017年以来,天津市先后投入援疆资金
1.1亿元人民币,规划建设易地搬迁居民点津南新村,目前已建成安居富民房400余套、蔬菜大棚400余座。中新社记者刘新/摄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富足是人民群众享有生存权的基本前提,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权发展道路致力于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不断引领推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切好蛋糕”确保人民群众物质层面的生活富足。
2023年11月7日,广西柳州,在融水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苗家小镇社区农家书屋,
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正在协助搬运新书。视觉中国/供图
人民幸福生活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现代社会必然是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因此,中国式人权制度和道路在强调人民群众物质富足的同时,也注重对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滋养。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比上年末增加88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35959万册,比上年末增长7.8%;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739个,比上年末增加1369个;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3199个,比上年末增加106个;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开展线上演出展播7.63万场次。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追求物质的富足,还注重人民的精神富有,在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厚植现代化富足物质基础之上,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在满足基本生存权发展权之上实现幸福生活这一最大人权。
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权发展道路具有当代中国科学的人权理论引领、坚实的人权制度保障和强大的人权实践伟力,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康庄大道,为推动全球人权治理贡献了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
提出系列人权理念丰富人权文明形态。中国主张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以合作推进人权,强调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基础上通过对话凝聚共识,强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权文明发展进步。这一系列人权理念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生发于社会主义广泛实践;既重视不同文化间包容交流发展,提倡“仁爱”、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相处,也提倡基于人民利益的参与式治理,以人民代表大会、民主协商、群众自治等形式实现参与式治理;既推动了人权的多元化和平等,也促进了人权的普遍化和治理。
人权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篇章,是指在社会、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方面,对人权的尊重、保障和实现达到较高水平的社会状态。人类人权文明是多样的,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人权模式。中国在文化与价值观、政治与治理观、经济与发展观等方面提出的系列独具特色的人权理念,源自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和人权事业建设的硕果,为世界提供了一套“中国式”人权实现路径,既汲取了人类先进人权文明思想,又丰富了人类人权文明形态。
采取系列人权行动夯实安全发展基础。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强调以安全守护人权、以发展促进人权,践行全球发展倡议,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以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保障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人权,用实际行动为全球人权治理注入动力、贡献智慧。中国致力于守护安全与稳定,做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积极参与者,以实际行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当地时间2023年4月19日,在黎巴嫩马瑞村,中国第21批赴黎维和医疗分队医护人员为病人进行健康检查。视觉中国/供图
自1990年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军事观察员起,中国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先后有25名维和人员献出宝贵生命。中国不断加大对外援助力度,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共享科技成果、推动技术转移、提升职业技能,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主办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南南人权论坛、北京人权论坛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等,向世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为各国聚焦发展、团结发展、共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提供行动指南。202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以来,中国已累计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为世界带来安全和发展的曙光,播下和平和友谊的种子。此外,中国设立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推出对拉美一揽子融资举措、设立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专项贷款等,并通过 “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等渠道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近20个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联合实施援助项目,惠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100多个国家的数千万民众。
参与人权规则制定改善全球人权治理。中国在不断推进国内人权事业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治理规则的制定完善,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彰显了大国风范和大国担当。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试图在国际人权领域继续推行霸权主义,通过制定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人权治理规则,将西方教条强加于其他国家,破坏了各国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向善向好发展的共同努力。
为扭转全球人权治理落后被动的不利局面,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治理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参加《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多个核心人权公约制定工作组会议,作为主要推动者参与了《发展权利宣言》的起草工作,积极推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和人权理事会就实现发展权问题进行全球磋商,还作为第二届世界人权大会副主席国参与起草《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参与劳工保护、人道主义、社会责任等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在国际人权治理规则的制定过程中,中国提出的意见和方案受到各方重视,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先后3次通过中国提交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再如全球发展倡议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近70个国家参与在联合国平台成立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等。中国作为全球人权治理规则的共同建设者,积极参与国际人权规则的起草、修改和完善,为改善全球人权治理的失衡现状、构建公平正义的世界人权治理规则体系、推动全球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东方智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人权治理的理论构造与法治保障研究(21JJD8200014)”的阶段性成果]
原标题:坚持走中国式人权发展道路 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供稿:张新平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研究员